一偏之论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偏于一面的议论。
出处宋·朱熹《答沈叔晦书》:“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,此固一偏之论。”
例子陛下厉志复仇,足以对天命;笃于仁爱,足以结民心;而又仁明,足以照临群臣一偏之论:此百代之英主也。《宋史·儒林传六·陈亮》
基础信息
拼音yī piān zhī lùn
注音一 ㄆ一ㄢ ㄓ ㄌㄨㄣˋ
繁体一偏之論
感情一偏之论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倒果为因(意思解释)
- 吸血鬼(意思解释)
- 取长补短(意思解释)
- 反求诸己(意思解释)
- 戒骄戒躁(意思解释)
- 说雨谈云(意思解释)
- 长命富贵(意思解释)
- 诛求无度(意思解释)
- 照葫芦画瓢(意思解释)
- 人心归向(意思解释)
- 平淡无奇(意思解释)
- 群龙无首(意思解释)
- 大树将军(意思解释)
- 倒悬之危(意思解释)
- 咄咄逼人(意思解释)
- 贫贱不能移(意思解释)
- 沤沫槿艳(意思解释)
- 路无拾遗(意思解释)
- 春冰虎尾(意思解释)
- 罄竹难书(意思解释)
- 骨肉之亲(意思解释)
- 断香零玉(意思解释)
- 饭囊酒瓮(意思解释)
- 善游者溺(意思解释)
- 令人满意(意思解释)
- 众建贤才(意思解释)
- 平心而论(意思解释)
- 结缨伏剑(意思解释)
※ 一偏之论的意思解释、一偏之论是什么意思由国学网提供。
相关成语
| 成语 | 解释 |
|---|---|
| 度外之人 | 度外:心在计度之外。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。即局外人。 |
| 不登大雅之堂 |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、“粗俗”的事物(多指文艺作品)。 |
| 俯拾即是 | 俯:低头;弯腰;即:就。一弯腰就可捡得;到处都是。形容为数很多;极容易得到。 |
| 刚正不阿 | 刚:刚直;直:正直;不阿:不逢迎。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。 |
| 一轨同风 | 车轨相同,风俗一致。比喻国家统一。 |
| 从俗浮沉 | 顺着世俗或浮或沉。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。 |
| 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 |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,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。 |
| 结党营私 | 营:谋求。互相组成小集团;为谋得个人私利而干坏事。也作“植党营私。” |
| 八荒之外 |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。形容极其旷远。 |
| 暮史朝经 | 经:指儒家经典。晚上读史书,早晨读经书。形容勤奋好学。 |
| 杀鸡取卵 | 杀了鸡取出鸡蛋。比喻贪图眼前的一点好处;而损害长远的利益。 |
| 兢兢战战 | 兢兢:小心谨慎的样子;战战:畏惧的样子。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。 |
| 悬崖勒马 | 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。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。勒:收住缰绳。 |
| 通都大邑 | 都:都市;邑:城。四通八达的大都会、大城市。 |
| 亲上成亲 | 谓原是亲戚,又再结姻亲。 |
| 大千世界 | 佛教用语。世界的千倍为小千世界;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中千世界;中千世界的千倍为大千世界。后泛指广大无边纷纭复杂的世界。 |
| 前脚后脚 | 比喻紧跟着。 |
| 夷为平地 | 夷:拉平,铲平。铲平使成一块平地。 |
| 拔茅连茹 | 茅:白茅,一种多年生的草;茹: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。比喻互相推荐,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。 |
| 流里流气 | 举止轻浮,品行不端。 |
| 胆大心小 | 形容办事果断,考虑周密。 |
| 通时合变 | 同“通权达变”。 |
| 气味相投 | 气味:意指思想或志趣;投:合得来。指人思想作风相同;彼此很合得来。 |
| 争分夺秒 | 不放过一分一秒;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。也作“分秒必争”。 |
| 骂骂咧咧 | 指在说话中夹杂着骂人的话 |
| 势在必行 | 行:做。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,必须采取行动。 |
| 一目十行 |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。形容看书非常快。 |
| 善自为谋 | 善于替自己打算。也指替自己好好地想办法。 |